当讼争硝烟历经两审犹未止息,这起涉案标的大、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更是牵涉着案外人债权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终于在再审时峰回路转,圆满化解。究竟是寻得何种解纷“秘籍”?且看这场涉企纠纷化解的“三重奏”。
争议脉络
案件起因要追溯到2016年,四川某建筑企业承揽项目后将劳务部分分包给了丁某。七载春秋流转,因900余万工程款长期拖欠,2023年12月,丁某将四川某建筑企业、董某等人诉至法院。更棘手的是,案涉项目牵涉的70万元另案诉讼使四川某建筑企业陷入多重诉讼漩涡。该案历经两审仍存争议,最终进入再审程序。
破局之道:构建共赢格局
面对布满折痕的卷宗,法官深知这叠厚重案卷背后不仅涉及盘根错节的法律关系剖析,更肩负着当事人权益兑现与企业纾困的双重社会治理责任。
几番彻夜对案件细节抽丝剥茧、全面厘清数十本交易凭证、绘制涵盖施工方、分包方、材料商等多方主体的法律关系树状图后,发现本案倘若一判了之至少衍生3起诉讼。本着“调解优先,助商解纷”的原则,法官主动添加各方当事人,建立案件联络群,不厌其烦的当起了“说客”, 悉心寻求各方利益平衡点,不断细化调解方案,最终成功撕开了一道突破口,合力促成了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
第一步:创新引入案外人参与调解。突破个案局限,延伸司法触角,创新工作方式,主动争取案外人调解意愿,巧建对话平台,逐笔核对交易凭证,厘清资金流向,实现关联纠纷“一揽子”化解。
第二步:构建多元解纷格局。活用调解策略,凝聚各方委托诉讼代理人专业优势,形成解纷“接力”矩阵,引导各方当事人形成合理预期、缩小差距,促使纠纷“尘埃落定”。
第三步:督促履约跟踪。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详细制定还款计划,对履行过程全程督促,增强当事人的主动履行意识,确保调解协议刚性兑现。目前,首期工程款和案外人70万元债权已按期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