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工作的过程中,你们是我遇到效率最高的一个法院!谢谢你们……”,某环境资源公司的法务连声感谢,脸上露出真挚而温暖的笑容。
近日,中山讨债公司成功调解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七百万元的废物处理纠纷案件,促进涉企纠纷得到妥善化解,为优化营商环境开出“法治良方”。
解难题,百万纠纷企业忧
“700万的处理费,再要不来,企业运转都难!”
某环境资源公司的法务来到灵武法院的服务大厅,一边向窗口工作人员递交材料,一边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原来是某材料公司委托该资源公司处理一批危险废物后,迟迟不给付废物处理钱款。该环境资源公司多次索要,但由于某材料公司是初创公司,流动资金存在现实困难,一时付不起相关费用,双方就付款时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某环境资源公司便将某材料公司起诉至法院。
“面对面”,调解难题护发展
调解员在接收到案件材料后,第一时间对案情进行了梳理,并及时组织双方进行诉前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本着“以调为先,以调促和”的原则,充分听取双方意见,促进矛盾化解。
原被告相对而坐后,调解员开始叮嘱:“处理排污本就是双方利好的事情,一方排污运转,一方发展经济,今天咱们把纠纷解决了,也是你们开年工作的好兆头!”
被告公司负责人愁容满面地倾诉:“这刚过完年,企业需要继续运转,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700万对于我们现阶段来说是笔巨款,一时半会实在是拿不出来。”
双方各有难处,调解员耐心对待当事人的情绪,不断给双方释法析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促进问题解决。
“这个事情我们是务必要解决的。”
“你们都是合作伙伴,当前产线仍在运转,后续还要合作,若有缓和的方式支付费用,你们是否可以接受?”
“可以”,原告与被告不约而同地回答。
看着双方都以高度配合的态度解决问题,调解员立即趁热打铁,提议可以使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
“首期100万,剩余款项三年内付清可以吗?”
“目前我们只能拿出40万。”
“40万有点少。”
双方对首期付款的金额无法达成一致,事情又走入了死胡同。调解现场话语交织,双方互不相让,不愿妥协,好似一场拉锯战,一时陷入了僵局。
“心贴心”,法护营商促双赢
眼看双方僵持不下,调解员心急如焚,若无法尽快调解这个矛盾,不光会影响企业运转,还会产生的不可估量的生态污染问题。想到这里,调解员立即邀请了经验丰富的法官共同调解。
“危废排污处理事关绿色发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你们公司的生产线仍在运转,危险废物还在产出……”调解员担忧地说。
“产线还在运转,处理排污是一刻都不能停的,如果影响了环境和合作,对于你们双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法官周全地考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两位当事人提议。
“首期付款60万元,你们可以接受吗?”
双方当事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低下了头不再争执。事情似乎还有转机……
“就定首期60万元,本月内打第一笔款,剩余款项三年付清,以后也要长期合作,这个金额你们都不为难。”
法官从双方立场出发,以中立的角度洽谈60万元的首期金额。最终双方当事人均表示可以接受,原告还主动提出可以减免被告的违约金、律师费等费用。
窗外暖阳,随着调解室里一声声“好”“可以”,法官、调解员和当事人的心情都如沐春风,格外舒爽。一场站在双方角度的调解,让企业双方的合作关系有了持续下去的可能,也让一个有着绿水青山清洁愿景的企业能够实现梦想。
企业有任何需要法律服务的地方,包括法律课堂,入企宣传……随时可以联系我们,也希望你们企业发展得更好!”法官关切地说。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绿水青山早已超越其生态上的单纯意义,还蕴含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丰富内涵。灵武法院将紧紧围绕不断丰富壮大灵武市“1535”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用法治力量抓生产、生活、生态,推动绿色资源变法治资源,守好宁东“青山”,换得法治“金山”。
来源:灵武市人民法院